教师风采
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学院风采 -> 教师风采 -> 正文

全国优秀教师:付则绍

日期:2025年10月28日阅读次数:

全国优秀教师付则绍









付则绍,男,中共党员,1930年生,福建省宁德市人,西安石油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。19509月考入厦门大学机械系,19539月毕业后分配到华东航空学院(今西北工业大学),195311月至19556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原理研究班学习,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。19872月调入西安石油学院。曾长期从事机械原理教学与新型啮合研究工作,公开出版主要专著及教材16种,发表论文20多篇。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奖、优秀教学成果奖、国家级优秀教材奖、地区优秀图书奖等。

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广袤天穹中,付则绍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星辰。从求学到晚年,他始终秉持着对理想信念的追求,坚定不移地行走在机械科学之路上,并且毫无保留地将毕生所学传授于后继者。他务实求真、无私奉献,凭借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奋斗,撰写了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学术巨著。

早年求学:奠定学术基石

193010月,付则绍出生于福建省宁德市溪村的一个普通家庭。读完小学后,他就开始了奔赴外地的漫漫求学路。初中时,他翻山越岭来到距家乡50千米的宁德县城就读。到了高中,他去往更远的三都澳求学。鉴于路途遥远,他很少回家,而是将有限的时间高效利用,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。

付则绍在其自传中写道:“我是个十足的书呆子,除了书本之外,什么也不过问。”家庭变故发生时,他年纪尚小,对于那时的他来说,只能通过学习知识来进行自我疗愈。但在成长的过程中,他在书本中发现了探索与追求的乐趣,也慢慢感受到知识具有的无穷力量,因此越来越充满热情和渴望。高中时,他投入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,以此拓宽自己的视野,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。正是因为保持着一颗热爱学习的心,他于19509月如愿考入厦门大学机械系,开始了对机械科学的探索之旅。

在厦门大学的三年时光,付则绍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机械知识,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,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。他沉醉在机械原理的每一个公式中,也因发现机器运转的每一个细节而倍感兴奋。从基础的文献分析到常见的装配工艺,从简单的机械结构到复杂的动力系统,从实际项目的设计制造到学科创新点的提出,他一一拆解、研究,仿佛每一个过程都藏有无尽的奥秘。他带着这份对机械的热爱与好奇于195311月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原理研究班深造。在苏联导师的指导下,他对机械制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研究。他意识到机械行业不仅是推动生产力的基础,而且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。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的时日虽短,但已然为他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在苏联导师的影响下,他不断拓宽自己的认知领域,掌握了从事科学研究必备的独立思考、求真务实、崇尚科学的精神。付则绍始终铭记着苏联导师的谆谆教诲,并在成为人民教师后,将这份深刻的认知与理解传授给了一代又一代学生。

离开哈尔滨工业大学,付则绍带着满心的期待和满腔的热血,回到了华东航空学院任教。此时的他已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埋头苦读的书呆子,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刻理论见解的机械科学专家。他迫切地想要将自己的所学所悟,教授给那些对机械科学充满热情与好奇的年轻人。

深耕教学:培育英才无数

之所以成为一名教师,付则绍把这归于缘分,之所以成为一名讲授机械制造专业基础课的教师,付则绍更是将其归于缘分。从20岁迈入大学校园起,他就与机械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他说,他热爱这个学科,充满了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所以,成为一名机械制造专业基础课的教师,不仅是对自己兴趣的延伸,也是对这份热爱的传承。他坚信,机械制造专业是推动社会迅猛发展的齿轮,是与国际接轨的大门,因此,希望更多机械学子积极投身于建设祖国、建设社会的行列之中。

坚守在教学一线的几十年时间里,他不仅为本科生讲授机械设计、机械原理、精密机械设计、工程力学等课程,也为研究生讲授微分几何、齿轮啮合原理、空间啮合原理、新型蜗杆转动等课程。在课堂上,付则绍总是充满激情和耐心,善于用生动的案例和实用的例子来讲解复杂的机械原理,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并掌握。他还经常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,通过亲手操作机械零件和机器,更深入地了解机械制造的奥秘。他相信,只有这样,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有才华、有担当的未来机械制造人才。

付则绍深知,作为一名教师,不仅要传授知识,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素养,所以,他鼓励学生要勇于探索、敢于尝试,叮嘱他们个人与国家、社会始终是命运共同体,因此要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相结合,选择与国家发展紧密相关的研究领域。在付则绍的带领下,他的研究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,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,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就是,研究出以钢代铜锥蜗轮杆的技术。这一新技术不仅提高了承载能力与生产效率,还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源,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。这些成果的取得,都离不开付则绍对家国情怀与个人使命的坚守和执着追求。

1987年调入西安石油学院后,付则绍虽然年近六十岁,但是仍然秉持初心,坚守教学,继续为学生讲授专业基础课。在教室里,他是学生的老师,在教室外,他又扮演着“父亲”的角色。这位“父亲”般的老师,不仅在学业上给予学生指导,而且在人生道路上为他们指引方向。他教会学生如何面对挫折与困难,如何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,让学生感受到无尽的关爱与温暖。

“一切为了学生,为了一切学生,为了学生一切。”他多次向学校提议,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,深入地了解学生学习、生活的实际情况,及时调整、改进教学模式。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吸收复杂的机械知识,他经常伏案至深夜,精心准备每一堂课。付则绍说:“只要工作需要,只要学生需要,我定会坚持、坚守。”退休后,他依然心系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。在和学生、青年教师的交流中,常常说:“你们要立足机械行业的现实做研究,不能只停留在现有公式的推算上”“要有预判行业发展、精准把握问题的眼光,从研究者的视角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”。

付则绍数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严谨治学、求实创新的学者本色,1990年被评为西安石油学院先进教师标兵。表彰大会这样评价他:以付则绍为代表的先进教师,忠于党的事业,团结奋进,艰苦创业,不断开拓,要向他们致敬,学习他们热爱本职工作,干一行、爱一行、钻一行,勇于探索,默默奉献的求实精神,学习他们关心学生、爱护学生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呕心沥血的负责精神。付则绍身上散发出人民教师的“才”与“情”,辐射出研究者的“光”与“热”,他是教育的楷模,更是科研的先锋。

科研创新:引领学术前沿

20世纪八九十年代,我国的机械行业经历了飞速发展和巨大变革,并逐渐开始与国际接轨,在这样的背景下,学者们纷纷投入前沿技术的研究中,学术交流日益频繁,机械学科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。付则绍深知科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,因此始终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紧密相连。他坚信只有将学问做在中国大地上,才能真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。他常说:“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应当有一颗爱国之心,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。”他也深知,在追求学校卓越发展的道路上,声誉绝非唯一标准,提升教育质量才是办学的核心所在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学校必须聚焦于教师素质的实质性提升,并鼓励其投入一定精力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。因此,付则绍不仅在教学领域倾尽全力,而且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,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者的使命与担当。

他长期从事新型啮合研究工作,致力于探索机械传动的更高效、更稳定的方式。在他的带领下,研究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,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。他公开出版的专著及教材多达16种,其中校际交流本科及研究生教材7种,电教教材4种。这些著作不仅丰富了机械学科的知识体系,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。他的论文也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,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。西安理工大学的曹惟庆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,认为付则绍关于新型蜗杆转动的相关研究,反映了其科研成果、经验和备集的大量资料,推荐的最佳设计参数、用非对偶法加工以控制啮合区、强度计算式、实验法、润滑及跑合加载等都是其实践总结。西北工业大学孙恒教授也指出,付则绍的科研成果,尤其是锥蜗杆转动研究,不仅在生产实践中展现出显著的实际应用价值,而且在学术领域中亦具有相当的先进性。

在研究过程中,他也曾遇到重重阻碍与难题:选择什么材料能实现蜗杆传动系统的高效能与低能耗?怎么在设计参数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?如何根据啮合原理选择更适合的刀具设备?尽管如此,他也从未放弃过。他坚信,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,就一定能够攻克这些难题。在日记中他写道:“每一次的挑战,都是成长的契机。它像一座高山,阻挡在我前进的路上。但是,只有攀过这座高山,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。”付则绍始终认为要清除自己遇到的一些阻碍,虽然需要的是先进的技术,但是态度也很重要。有了攻坚克难的决心,困难便不再是困难。为人师长,付则绍关心学生的发展;身处学院,付则绍同样以己力,尽最大努力,促进学院和学科发展。

退休后的付则绍并没有停下学术研究的脚步,仍然保持着对机械科学的热爱和追求,继续为学术事业贡献力量。他参与了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,与同行交流心得、分享经验。他的学术精神和人生态度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科学研究中。

付则绍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、追求真理的一生。他用热情和初心坚守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,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充满传奇的学术篇章,他是西安石油大学机械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推动者、参与者与见证者,为学校的教书育人事业和学科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。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年轻一代不断前行、追求卓越。


21